搜  索
您的位置 : 首页 > 言情小说 > 穿成朱祁镇,我反手缔造大明工业

第七十四章 皇帝的光辉照耀四方

宝岛城北南北夹击,加上大炮的威力的助阵,很快就被攻破。佛朗哥和剩余的2000余斯班尼士兵全部当了俘虏,被水师押送,漂洋过海押解进京。

  “大人,岛上三座大成的人口户数都已经统计完毕,全岛共计十三万户,加上没有入籍的佃户,奴仆等,全岛大约七十万人口”听着手下的汇报,陈述心情大好。

  陈述:这次为我大明朝取得宝岛一座,人丁七十万,陛下一定会重重的赏赐我们。加上陛下喜欢海外探险,这段时间我观察了一番,这岛上有几个良港可作为我大明水师出海的基地,简直就是天助我大明。

  京师,朱祁镇唱着小曲,骑着自行车正在去帝国科学院的路上。为了方便和安全着想,筑起特地从内帑中拨付了十万两白银,修建了一条从皇宫直达帝国科学院的大道,朱祁镇下朝就能够从皇宫直奔科学院。

  对于这种大手大脚的举动,朱祁镇美曰其名:要走近科学,所以建造这条星光大道。当时不少的朝臣反对,但是朱祁镇用的是内帑,加上帝国科学院也为帝国带来了很多实用性的产品,大臣们象征性的劝谏了一番就不了了之。

  骑着最新款的自行车在星光大道上一路飞驰,朱祁镇别提心情多愉快了。新式的自行车主要进步的地方就在轮子上,朱祁镇派人四处寻访橡胶树,终于在南洋找到树种,经过农科院精心的培育,终于在云南地区得以大规模种植。

  经过化工学院的艰苦攻关,终于掌握了橡胶轮胎的制造技术。市面上已近开始出现最新款的橡胶轮胎马车,朱祁镇的皇帝车辇自然也是经过改造,可以说现在的皇帝车辇比几千年来的所有皇帝车辇都舒服。再也不会一走拦路就被颠德屁股生疼。

  但是朱祁镇还是喜欢自行车,特别是新式自行车研发成功以后,筑起几乎每天都要骑行往返一次帝国科学院。腿部力量明显加强,钱皇后都有点受不了这么勇猛的夫君,几次三番向孙太后请求劝谏朱祁镇多纳几个嫔妃。

  朱祁镇也是一阵无语,都说只有累坏的牛,没有耕坏的地。但是现如今地居然率先投降,男人真难,朱祁镇说道。

  至于京都的达官贵人,见到新式的自行车上市,自然是一番抢购,这无形中又让朱祁镇多了一大笔收入,朱祁镇本来是来当皇帝的,没成想在世界首富的道路上一路飞驰。

  卖给达官贵人的是自行车,所采用的也是同样的材料和技术,但是不同的是,朱祁镇明人在车把手上镶嵌上了玻璃厂最新生产出来的玻璃珠子,还请了大画家欧阳晟贤在座椅上作画。再给每辆车设计一个系列和编号,逼格一下就上去了,价格自然也贵了不少,现在一辆限量版的金镶玉夜明珠版自行车售价高达一万两,全国限量销售100辆。

  朱祁镇还考虑到平民百姓的用车需求,特地设计了拉货式的三轮车。这种三轮这只有主体的轮子和框架,车厢还需要自己铺上木板,每辆售价20两白银,可以分期购车!

  京城里的很多小工商户蜂拥而上,京城里边做生意的没有一辆三轮车都不意思出门拉货。

  随着各地的棚户区改造轰轰烈烈的开展,朱祁镇的内帑和大明朝的国库开始越发充盈。朝会上,粮库司的主簿就上书,说是国库内的粮食堆积如山,用不出去,恐怕会有霉变的风险。

  朱祁镇一听这还了得,这可是老子的家当,赶紧让大家伙儿想办法。最后一众大臣不是说拿来酿酒,就是要求粮库司加强管理,提高库管水平。总之就是废话车轱辘话一大堆,屁用没有。

  最后还是朱祁镇拍板,除了保留必要的战略储备之外,多余的粮食设立国家扶贫粮店,售价比正常的大米低。但是售卖的都是三年的陈米,因为陈米的口感不好,富户自然不会想办法去购买,但是对于劳苦大众来说,能够吃饱可比什么都强。

  这国家储备一出,京城全国陈年粮食价格开始下跌,老百姓能够吃到足够的大米。仅仅半年,京城街面上的小朋友就比往年多了一成。

  这米价下跌,种粮大户,特别是地主们种出来的新粮食又吃不完,无奈也只好跟着降价。朱祁镇是什么人,商品社会过来的人精,几百年的人类商业发展精华降维打击。又开始利用内帑低价收购粮食,一个粮食的循环就此形成。

  粮价不值钱,但是很多地主发现丝绸值钱啊,于是该是主动改稻为桑。地主改稻为桑也需要雇佣工人,佃农自然少不了收入。正好京师的纺织厂开始大规模使用蒸汽纺织机,源源不断的新布匹生产出来。

  对于大明朝的百姓来说,穿不暖的时代正在慢慢离去。

  随着房地产的发展、自行车和其他机械等快速被发明出来,京师的钢铁产量已经不够供应全国的需要。于是朱祁镇大笔一挥,在各地兴建新的钢铁厂、水泥厂等,又吸收了一波没地的农民变身成为城市居民。

  由于工厂严格实行朱祁镇的大明朝版劳动法,老百姓纷纷放弃给地主种田,跑到工厂打工。

  这工厂打工有吃有住,还不用晒太阳,傻子才给地主老爷们当苦力呢。

  土地兼并越严重的地方越是明显,很多地方都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:打工好、打工妙,打工赚得呱呱叫。

  老地主们则是苦不堪言,原来被他们任意剥削的佃户腰杆子一下子就硬气起来了,他们不得不提高佃农的收入,降低自己的抽成比例以留住佃农。

  随着产业在全国铺开,朱祁镇自己一个人实在是应付不过来这么多事。但是全都交给太监他又不放心,于是就在全国各地建立新式的商业学校,教材当然由朱祁镇博士统一编写。

  为了让新式人才对自己忠心耿耿,朱祁镇自然不会放过报纸这么好的洗脑工具。

  在朱祁镇的暗示下,金城不断授意记者编辑们编一些小故事,暗搓搓的宣传朱祁镇的伟大事迹,一时间朱祁镇的光辉形象如太阳和月亮一般,照耀在大明朝的每一寸土地上。

  加上每逢过年过节的,朱祁镇都深入到百姓当中送去一些温暖,这些实际行动自然会被记者们看到,全国各地对于皇帝的热爱一天比一天强烈。当然,朱祁镇深入百姓家中慰问的画像总会在莫名其妙的地方出现,这肯定不是锦衣卫的功劳。

  关于自吹自擂这种事,我坚决不承认是我干的,朱祁镇说道。

  只是刚刚说完,就觉得鼻子一痒,打了各个大大喷嚏就是了。

上一章 | 章节目录 | 下一章